close

查加斯病(別名:美洲錐蟲病,南美洲錐蟲病)的症狀和治療方法

 resize (1).jfif

查加斯氏病是一種錐蝽吸血動物媒介克氏錐蟲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。,主要流行在中南美洲,兒童多見。


(簡介)
查加斯氏病(Chagas, disease)又稱作美洲錐蟲症(Americantrypanosomiasis),為Carlos Chagas醫師於1909年在患兒血液中發現的一種原蟲病,主要流行在中南美洲。克氏錐蟲(Trypanosoma cruzi)寄生在錐蝽(Triatomine Bug)的吸血昆蟲體內,一旦被錐蝽叮咬的受害者,它隨身所攜帶的“克氏錐蟲”便可進入人體而造成此病,屬人畜共患疾病。具有克氏錐蟲血的動物和人是主要疾病的傳染源。各年齡組人群均可發病,但以兒童多見。

(克氏錐蟲型態)
生活史中有三種不同形態:無鞭毛體、上鞭毛體和錐鞭毛體。


寄生部位

型態及大小 無鞭毛體 (amastigote) 存在錐蝽細胞內 橢圓形,長約 5μm ,具核、動基體,鞭毛短或缺

上鞭毛體 (epimastigote) 存在錐蝽的消化道內 紡錘形,長約 30μm , 動基體在核的前方,鞭毛自核的前方發出

錐鞭毛體 存在錐蝽的直腸內 長約 20μm 。 鞭毛從核的後方長出。在血液內,外形新月狀

(克氏錐蟲生命週期)
當錐蝽吸血時,隨Triatomine Bug糞便排出的錐鞭毛體,可通過咬傷皮膚、或從口鼻粘膜、眼結膜侵入人體,進入有核細胞內,14~20小時後,可分化為無鞭毛體,經增殖後轉變成球鞭毛體(spheromastigote),然後細胞破裂,在去感染其他細胞或進入血液中,到中腸發育為上鞭毛體(epimastigote)。上鞭毛體增殖後附著於直腸上皮,發育為錐鞭毛體,為感染階段,當錐蝽再去吸血時,錐鞭毛體隨Triatomine Bug糞便排出,再次感染人體,重複循環過程。

(臨床表現)

急性期 多見於兒童 (持續 4~5 週 )
錐蟲侵入皮下組織 ,引起淋巴 球 浸潤和肉芽腫形成, 在 局部可出現炎症結節,稱作“恰加斯氏腫 (Chagoma) ”

• 錐蟲 侵入眼結膜 ,可出現眼眶水腫、結膜炎及耳前淋巴結炎,稱作“ Roman 徵 ”

• 頭痛、倦怠和發熱、廣泛的淋巴結腫大和肝脾腫大,面部或全身浮腫,伴有嘔吐、腹瀉等症狀;侵犯心腦部位,也可出現心動過緩、心肌炎或腦膜腦炎 ( 主要見於嬰幼兒 ) 等症狀

• 急性期出現蟲血症,因免疫 反應 ,在 2~3 個月內,血中蟲數下降。研究表明,克氏錐蟲能分泌一種免疫抑制因子, 使 IL-2 和 CD3 受體 無法在淋巴球表面出現,從而抑制淋巴球增殖

慢性期 ( 感染後 10~20 年 )
(1) 克氏錐蟲與宿主組織有共同抗原,能誘導交叉反應。在患者血內存在某些組織自身抗體,主要病變為心臟增大、心肌變薄、 心律 失常、心悸、呼吸困難,也常見食管與結腸肥大和擴張,可形成巨食管 (megaesophagus) 和巨結腸 (megacolon) 病變,表現為吞嚥困難及便秘

(診斷)

急性期 血中錐鞭毛體多,可以直接鏡檢原蟲,或血塗片 Giemsa stain 後鏡檢,或血液在 NNN 培養基 ( 含瓊脂、鹽、兔血 ) 、 Kelser’s 培養基、 Offutt’s 培養基 中培養

慢性期 血中錐鞭毛體少,可用免疫學方法診斷,如間接熒光抗體試驗 (IFA) 、間接血凝試驗 (IHA) 及 ELISA ; PCR 可用於對蟲數極低的血液標本 做檢測 ,檢出率極高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寄生蟲 查加斯氏病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e Love  的頭像
    Jamie Love

    c881145.Jamie

    Jamie 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